城墻的形式有土筑墻、木筑墻、石壘墻和條石墻、磚石合砌墻、鏟山墻、山險墻、壕榨墻等,土筑城墻又稱夯土墻。大多建筑在平原黃土地區(qū),一般采用版筑夯土法,就地挖取黃土,經(jīng)過篩選,然后攤鋪于青石板上,在烈日下焙十,或用火烤干,壘石墻條石墻使土中的草籽不能發(fā)芽。黃土選好后,再摻以沙子、石灰,拌成三合土,或用黃土夾片片石,經(jīng)過分層夯實,版筑為墻。墻高約3~4米,底墻壁厚3米,墻壁厚2米,內(nèi)外沿分別砌有女墻與雉堞。山西、陜西、內(nèi)蒙古、寧夏、甘肅等地的城墻,多用此法筑成。城墻筑成后,還要經(jīng)過驗收,派射手在一定的距離用箭射墻,若箭鏃不能射入墻體,方算合格。
在平陸、均勻、無復雜地質(zhì)城址上筑城城墻的橫截面應為高2.4丈、下底寬3.4丈、上底寬2.4丈的等腰梯形,砌筑城墻時先要夯實城基,基面砌筑大條石。白地面起至城頂采用“縮蹬法”按一定坡度逐漸內(nèi)收,使磚土相間,墻無直縫,雖有雨水,亦不能直滲城心,以保證城墻堅實牢固。城墻內(nèi)心以土夾卵石分層夯實,內(nèi)外壁都用城磚被覆,城頂用堅固的海墁磚鋪砌,不使雨水滲漏至城心。城頂外壁上按設計尺寸砌筑雉堞,內(nèi)壁上砌筑女墻。墻身都需鉤抿。若遇城墻跨越溝河水洞,便安放鐵楞鐵檻,用作水關,砌筑城墻用的標準城磚每塊長1.5尺、寬7.5寸、厚4寸,所用石料由各地采石場采制。